有关表象与物自体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8:41:06
表象
我举例情况。

(一):某人告诉我某物的存在。(我没看见那个物体)

某人告诉了我某物的存在,这样,我的就以那个“某物”作为对象,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说我感性直观的接受到了“某物”的信息,形成了“某物”的表象。

(二)某人告诉我某物的存在,并说了它的大小,颜色,轻重。(我仍然没看见那个物体)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说形成了“某物”表象。

也就是说,这种二手信息是否可以认为是表象。

下面是物自体的问题。

一个物体将他的表象除开就剩下了物自体,表象是连接物自体与外界的。也就是说除开表象,物自体就是绝对的单独存在,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的孤立状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说:“物自体”。那么不也于它发生了联系,应当归于表象的吗?
而且,如果物自体就是绝对的本身,那样的话,人的语言,人对它的任何形容,人对物自体的任何概念,不都该属于表象的吗?

这应该是有关康德哲学的问题.

1)在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过程是从抽象主体的角度阐述的,不涉及我与他人经验的问题.但是可以按康德哲学的思路继续思考一下.首先,"存在"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不是知识的对象,当别人告诉我某物存在的时候,这某物必得有些具体性质,而不能只是存在,否则就等于说存在存在,这是同语反复.因此,问题的第一种提法应归为第二种提法.其次,某人告诉我有性质(大小\颜色\轻重等)的某物存在,那么只要我也具备认识主体的感性直观能力和知性范畴的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我也是一个正常的认识主体,我就能够通过别人的二手信息形成直观表象(实际上这种情况天天发生).康德那里还没有发生20世纪语言哲学中理解他人的一些困难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用后来才出现的问题难为康德.

2)按照康德,能被说出的东西不一定都能成为认识对象,不能仅凭"说出"物自体就认为物自体因此成了表象.康德哲学中,"上帝","世界","灵魂"都不是认识对象,康德对此论证得很清楚,它们可以被想,可以被说,但不能进入感性直观(这是知识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对它们不能形成知识.康德哲学对知识的条件有一套十分细密的规定,不是任意说出一句话,这句话都可以当作或者对或者不对的知识看待.

以上所说希望有助于澄清问题.可能不够简明通俗,但是康德哲学的长处在于细密严格,而不在于简明通俗.

我最近看了马克思……我把你的话转化一下吧。

我们将一尺子放入水中,我们看见尺子的弯的,这个是表象。
而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科学告诉我们,尺子仍然是直的。OK?

实际上就是现象和本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