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为什么用年号来称呼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1:30:56
有一天看<历代纪元表>,突然发现我们平时说的康熙,乾隆,如果按前代的叫法应该叫清圣祖,清高宗,为什么到了清代才改了叫法呢?

”康熙”、“乾隆”等等这些是属于“年号”,就像李世民时的“贞观”、李隆基“开元”一样。这些年号是他们登基时改元所换的。
而“清圣祖”“清高宗”“唐太宗”“唐玄宗”等这些则称为“庙号”,是后世的人加的。
至于,为何把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弘历直接称为他们的年号,一个是后世人的习惯问题,另一个就是楼上所说过的清代的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他们登基之后就从未改过元。而以往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改过元,有好几个年号。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刚登基时为“开元”,后期又称为“天宝”。

用年号代称皇帝主要是明清时年号的唯一性决定的。

年号的唯一性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成熟与完善,自古以来,年号的作用是用来记载年份,因为以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方便的公元纪年。

中国历史上,年号实际上反映的是政治的变更。封建皇帝总试图用更换年号来给自己的统治增加祥瑞的气氛(因为年号一般都很好听),这种做法体现了皇帝在政治及统治方法中的不成熟。并且这种频繁的更换实际上是难以适应人民的需要。因而年号制度也在历代不断的完善中。

到了明朝,皇帝基本上就只使用一个年号。这本身既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又是一种政治的成熟。而清朝时期,这种成熟更加日臻完善,也最终形成了年号代替庙号成为一个皇帝的代称的历史现象。

其实说白了,就是用得多了习惯了。你可以想象,唐朝时三天两头换年号,老百姓还没记住旧的,就换了新的,别说是用年号代称皇帝,就是年号本身的纪年作用也都不大。到了清朝,一个皇帝多少年就只有一个年号,大伙儿纪年就说“现在是康熙xxx年,乾隆xxx年”,总是这么说着,自然很熟悉了,而用年号代替皇帝的称号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如果是庙号谥号之类的话,那要等皇帝去世后才有,哪里有年号用的那么实时方便嘞。

其实明代就改了叫法,比如嘉靖、崇祯。

康熙、乾隆是年号,清圣祖是庙号。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可以有很多年号。(庙号是死后祭祀用的,年号是纪年用的。)

如果你仔细看了《历代纪元表》,就会发现明清以前的皇帝,几乎每位皇帝都有两个以上的年号。而明朝和清朝的皇帝,每个人只有一个年号,为了方便起见,大家就直接叫他们的年号了。

也有叫清圣祖,清高宗啊,这是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