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里面的一些小问题- -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8:23:06
1.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
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语段1中鲁迅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_#

2.语段2中括号里的语句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0_o

(1)“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
“幕友”是指“吏”。即“绍兴师爷”。“吏”与“商人”都要有文化,也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不然没有前途。所以说“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鲁迅是民主革命的参加者,为了革命他从杭州到绍兴,又因为“秋瑾案”的影响又第二次出走,表现出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

1.家道中落的孩子从商很正常,鲁迅一家三个都是读书人的料,估计没经商细胞。
2.只是叙事,就凭XX年走出没法判断当时的思想感情
这整段都纯粹叙事,为什么一定要看出点名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