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神》 急急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0:00:43
简述《女神》的创作背景
郭沫若为什么将它的第一个诗集命名为女神
如何理解《天狗》的夸张和拟人
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尝试挖掘“炉中煤”这一意象的审美意蕴

1 创作背景:1914年春,郭沫若赴日本留学,主修医科。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泰戈尔、海涅、雪莱、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剧烈浪潮,激起了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为此他不断地从事着文学活动,并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合集《三叶集》。

从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空前的高峰时期,收获了大量的诗篇。1921年8月,郭沫若将这一时期所做的154首诗歌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诗歌集——《女神》。《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2 代表他的一种向往和思想。《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3 《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4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象征着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
5 《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