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与孔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8:31:34
当今社会提倡“以德治国”,这与孔子得主张一致.有违到家得思想。
那道家思想有利用于今日?
为何《道德经》又深受后世人得追捧?
要简答

哲学家洛克说,自由是依靠公民们认识到追求真幸福的必要以及能制驭其炽情。这个意见是他从自己的以下学说推出来的:公私利益固然在短时期内未必一致,长远下去是合一的。假若有一个社会,一律是由既虔诚又有远虑的公民组成的,那么给他们以自由,他们就会按促进公益的方式行动。那样,就不必要有约束他们的人间法律,因为神律已经够了。一个历来善良而现在动邪念的人,会对自己说:"我也许逃得过人间法官,但是我在天曹法官的手里难逃惩罚。"因此他会放弃邪念,去过善良的生活。所以,在远虑和虔诚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法的自由才可能完全实现;在其它场合,缺少不了刑法加给人的约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要实现正义,必须处理好三种人的关系,人民要保持勤劳和俭朴的本质,管理者要保持公正和勇敢的本质,统治者要保持智慧和无私的本质。
老子的治国方略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使之“见素抱朴”,让人保持其淳朴的天性,以致贪欲妄为的“炽情”无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在人的淳朴天性已溃败的情况下,用仁义礼智逐步来“制驭其炽情”,并用其作为洛克所谓的“神律”来达到国泰民安。
所以,孔子治理国家,提倡仁义礼智,此乃是在社会风气已遭溃败之后的无奈之举,是用其为跳板以致于道。故而孔子说:“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所谓:“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变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5000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