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鲁梁是什么典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0:28:53
管仲治鲁梁是什么典故?

以下列举管仲治鲁梁之谋,可以管窥其善打经济战争的治国奇术: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粱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类似的谋略,管仲分别在莱莒、楚国、代国、衡山国都使用过,所依据的工具,均是这些国家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固然是齐国百姓之福,却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今日之中国,在与欧美诸国所进行的无形经济战争之中屡屡一败涂地,既有既得利益集团卖国求荣的因素,更与庸才治国的干部人事任命制度密切相关。联想到今日官员晋升的论资排辈、行贿受贿极其普遍的环境,只能是庸才上、奇才下,即使是管仲再生,恐怕根本得不到治理国家的机会。

  这样的政治人事环境,导致中央政策常被投机者利用,调控越调越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而高层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屡为街叟村妇等嘲笑。非是他们不尽力,而是在智慧、水平上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素质,这是现行干部任命制度的悲哀。

  为了富民强国,还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中国需要管仲式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治理国家的领路人及骨干中坚。

以下列举管仲治鲁梁之谋,可以管窥其善打经济战争的治国奇术: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