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哈利波特与火焰杯】100字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19:56:06

从儿童的年龄属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看,通俗和迎合市场写作无可非议。关键还是如何看待儿童写作“魔幻化”的问题。

在J·K·罗琳这个原本是英国普通家庭妇女撰写《哈利·波特》之前,儿童文学的魔与幻是截然分离的。适合儿童阅读的“魔”类文学作品并不多,倒是中国的一些传统神话故事很契合“魔”的特点,如《哪吒闹海》,特别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特别适合儿童的口味,里面佛、神、仙、怪的超现实主义典型形象都是靠“魔法”来实现的。而西方的童话更多具有“幻”的特点,是以现实童心的美好想像来表现典型人物和现实世界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无不沿袭这样的思路前行。在上个世纪,中国的神话(魔)和西方的童话(幻)合流,形成了启蒙全球儿童情智的经典。

神话与童话向来是儿童百看不厌的经典,而“魔幻化”是神话与童话的完美结合,自然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这是由于儿童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灵注满神奇幻想的特质所决定的。

《哈利·波特》10年实现七级撑杆跳,电影改编成大片模式纵横全球,书籍被出版商推动成全球性畅销,与此配套的其他产品也大都高价排在各种儿童专卖店中。可以说,整个的《哈利·波特》就是市场的象征,各类大众文化载体的推波助澜使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文化产业链。但须说明的是,“哈”的市场成功还是源于她的文化内核——魔与幻有机的结合。对儿童而言,神话的“魔”固然好看,但读者观者只是看“魔”表演的局外人,无法参与其中;童话固然清新,但内中人物和读者观者又相距遥远而显得幼稚。而在《哈利·波特》中,读者观者第一次能够感觉到和哈利·波特一样穿行于现实与魔幻之间,同学、父母、老师、矛盾纠葛或明或暗或欣悦或苦痛的现实这些往往被成年人忽略的儿童感受在“哈”里得到了和成年社会一样的放大。所以,儿童沉溺于魔幻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对于自己现实社会角色的苏醒,在成年社会占主导的情势下,儿童只能通过“魔幻”现实和成人世界进行“示威”。所以,儿童着迷于“魔幻化”是一种自主意识的释放,表现的是现代“俄狄浦斯情结”。笔者以为,通过这种主动式的“魔幻”互动,儿童被成人世界压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能够促使成年人摆脱既有的权威和倨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尊重下一代的所思所想所为。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儿童的欣赏口味也在趋同,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