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兰草,答得好的有加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5:53:10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清妙)。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是指兰草的气质和品格)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句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不懂得欣赏在幽谷的兰草的那种独特的清妙,是低俗的表现)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点明兰草的生活环境的清幽,为下文我的迷惑、父亲的议论做了准备,突出兰草纯朴、清妙以及高雅的品质)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出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点,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C。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b)。理由是:(这只是表面的认识,没有联系到文章的主旨:赞美兰草)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是因为(有了比喻,把兰草比喻成一位清高的隐士;在幽谷里才能看到清妙的花,所以要“访”)。这让我不由想起()的《训营者不予》这首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找出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人生哲理的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1 清妙
2 "味"暗指“品性”
3 父亲认为是自己扰乱了这片清幽,所以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恼怒。
4 起烘托作用。烘托野生兰花的清幽、美好。
5 C,理由是:对话先是谈兰花,后来上升到了人生,这是父亲带儿子来访兰的深意,由此儿子也认识到了做人的深刻道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描写兰的特性。
6 访,代表一种诚意,一种尊敬。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