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物理题:为什么水在4摄氏度时有最大密度而不是在0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57:48

目前,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对此问题下定论。许多科学家各执一词,不过,有一种说法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在液态水中,还存在着少量的结晶水颗粒,约占0.01%。水升温时,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这些颗粒逐渐熔化成液态水;同时,由于分子间间隙增大,水的体积膨胀。
在0--4℃时,主要是前一种变化在影响着水的密度:冰熔化成水,使水的体积减小,因而密度变大;
在4℃以上时,主要是后一种变化占优势:水的体积膨胀,因此密度减小。

综上所述,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而不是在0℃。

绝大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而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为1kg·m?3(即1g·cm?3。水和冰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见图示。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加以解释。接近沸点的水,主要是以简单分子的状态存在的。冷却时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小,使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水的缔合度增大,(H2O)2缔合分子增多,分子间排列较紧密,这两个因素都使水的密度增大,温度降低到4.0℃时(严格讲是3.98℃),水有最大的密度,最小的体积。温度继续降低时,出现较多的(H2O)3及具有冰的结构的较大的缔合分子,它们的结构较疏松,所以4℃以下,水的密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减小,体积则增大。到冰点时,全部分子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具有较大空隙的缔合分子。水的这一性质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严冬季节,冰封江、湖、河面的时候,由于冰比水轻(0℃时冰的密度为0.9168g·cm?3而水的密度为0.9999g·cm?3,它浮在水面上,使下面水层不易冷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为1kg·m?3(即1g·cm?3。水和冰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见图示。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加以解释。接近沸点的水,主要是以简单分子的状态存在的。冷却时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小,使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水的缔合度增大,(H2O)2缔合分子增多,分子间排列较紧密,这两个因素都使水的密度增大,温度降低到4.0℃时(严格讲是3.98℃),水有最大的密度,最小的体积。温度继续降低时,出现较多的(H2O)3及具有冰的结构的较大的缔合分子,它们的结构较疏松,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