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呵,母亲>赏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1:29:04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具有生命实体的“母亲”形象三槐居语文网&V*S ]K'L6|

0B xn'UEhA2C0 《呵,母亲》、《读给妈妈听的诗》以及《献给母亲的方尖碑》等诗歌,从诗人失去母亲及思念的悲哀与痛苦中折射出柔弱却不失伟大、坚忍、慈爱的品质。三槐居语文网N](k5Q6{1V P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翼,/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s t)S/?+j6c^G0 ——《呵,母亲》
t3E.e3V.t@?P h K0 (见《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下同)三槐居语文网5T7vaQ TY!h9S/\
你黯然神伤的琴声/已从我梦中的泪弦/远逝/你临熄灭的微笑/犹如最后一张叶子/在我雾蒙蒙的枝头/颤抖不已。三槐居语文网 v:B1`B#s!wc
——《读给妈妈听的诗》
C7wH0X3y P1sBo0 这类诗歌涉及现实生活中平凡而又真实的母亲形象以及母女亲情。诗人从人性的角度、亲情的角度呼唤母亲。同时,它减少了以往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义的倾向,多了一些对人存在价值和存在状态的终极关怀。了解舒婷的个人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多地理解她的母亲形象。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州。1957年,在银行工作的父亲被遣送到边远的山区劳动;母亲带着儿女和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回到厦门老家。舒婷的母亲多才多艺,感情丰富而性格纤弱。她尽量不让儿女受到风雨的摧残。母亲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种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她曾说过,母亲的一部分血液在她身上循环;母亲的不幸教育了她,使她对生活采取不驯服的态度。所以,舒婷诗歌中的抒情形象总是一个渴望慰藉和理解,也善于慰藉和理解别人的、温柔宁静而坚强的女性形象。如在《致橡树》里,木棉的形象中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既有诗人的爱情观,又有女性自我价值的定位,更有对人的尊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