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一道问题,高手帮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1:04:38
出自《孟子·尽心下》。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4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中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8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后来,《尚书·武成》中一篇说道:“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中有关的“牧野之战”,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武成》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的迷信书本,应当辨证的去看问题。

问题:读了这则典故,你知道孟子为什么不相信那段记载吗???

快开学了,帮帮忙吧,谢谢了!!!!

我觉得简单来说,孟子是从人考虑到事的
他了解周武王的性格仁厚,所以不相信书中记载的血流成河的战况
孟子的意思是,你应该了解书中所记载的事情的始末或者是人物的为人,从多方面来分析书上的记载是否正确。

书上说的只是理论,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自己有用东西。书上也有错的时候。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