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为什么以渔人为主人公,而不以陶渊明自己为主人公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02:38:13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因为本文是以渔人发现与世隔绝的人们为话题展开的叙述的,所以...... 陶渊明只是一个代表人物,你说是不是?haha

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所以才作出了桃花源记。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只是一个幻想,因为并没有真实的桃花源,陶渊明只是以一个渔人为象征,向世人虚构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境界,可以设想一下,为什么最终陶渊明笔下的渔人死了,而不是好好的活在世上,就是因为这是虚构,所以陶渊明不想让世人因此去寻找它,而惹来祸端。如果以自己为主人公,那么这篇文章必将引起人们对他,陶渊明的搜索,这样不是给他死后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既然陶渊明是隐者,他便断然不会希望那么多的人来打扰他,甚至打扰他死后的清净。
上述只是个人猜想。

先看他的社会背景,渔人是他的一个代表,用来说明中心,文中有虚有实.我刚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