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0:32:28

说那么多干吗,简单来说区别就是:寺是有和尚居住的佛教场所,而庙是没有和尚居住的里面供奉的不一定是佛教神仙的主要是拜祭的场所(比如有老君庙龙王庙土地庙里面都是道教或中国民间传说的神跟佛教无关)。
庙其实是个更加民间化的产物不象寺院那么正规,其实寺院相对的是观(道教场所)。而庙对宗教区分不严格,是世俗化了的宗教产物。

上面那位说的庙里住和尚是错误的。而一楼的说法也并不严格,什么供菩萨的就是寺鬼神就是庙啊?观音庙是供菩萨的不??

寺和庙的区别

在中国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主尊供奉佛菩萨的为寺;主尊供奉鬼神的为庙。

庙,本是奉祀祖先的处所,即祖庙。迷信的人供神的地方亦称庙,如龙王庙、土地庙。

到了封建社会时代,所谓有德有才的人也可立庙奉祀,如关帝庙、岳庙。此外,帝王

处理政事的地方叫庙堂。

寺,原意是官署,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太常寺、大理寺。

两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寺又指寺院(僧侣居住的地方)。

现在也可这么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

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