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酒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6:12:54
一些有关酒的文化,快点,急着用!!!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好友杜甫在《酒中八仙歌》这样描绘他的风采。在当时的才智之士看来,李白并不是一般的「神仙」,他是触犯某个「天条」,被玉帝降谪到凡尘的「仙人」。天宝初年,李白被唐玄宗诏进长安,秘书监的长官、诗人贺知章一见到李白,就称他为「谪仙人」,马上摘下自己佩带的金龟换酒共饮。酒不仅造就了李白神仙般的人格,而且催生了美轮美奂的诗篇。酒是李白的个性解放的催化剂,个性的解放又是李白诗歌气势豪迈、意象恢宏的根本原因。李白的诗歌中还展示了他饮酒后的「神仙」姿态,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酒开启了人的自然本性,泯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当他独自饮酒时:「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这种情景两忘,自成天趣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醉了的李白有时要与明月为伴,与自己的影子共舞;有时「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有时宣称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这是醉鬼的语言还是神仙的点化感悟?

  三国魏末,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常作竹林之游。这七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好酒贪杯。其中最为突出的恐怕就是刘伶了。平常他乘鹿车出门都带着酒,随走随喝,还让一个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并吩咐他说:「我醉死了,便把我埋掉。」史书上说刘伶家居外出都离不开酒,常常闹病。妻子哭着劝他断酒,刘伶说,要断酒应当在祭祀鬼神之后,在神前发誓。于是妻子准备好酒肉,刘伶跪在鬼神之前自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誓词刚刚说完又醉了。

  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几位也与刘伶相去无几。当时朝政昏乱,内斗残酷,阮籍想离开政坛以免祸,但听说步兵厨多美酒,营中还有位善酿酒的师傅,于是便托人求「步兵校尉」一职。阮籍、嵇康等嗜酒不单纯是为了精神上的解脱,更是为了免祸。「竹林七贤」中的许多人都与曹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朝中大权已经掌握在权臣司马昭手中,司马氏残酷地迫害曹氏家族以及与曹家有关系的朝臣。阮籍、嵇康等沉溺于酒,对于世事不闻不问。司马家族要向阮籍家求婚,阮籍大醉数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