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6:30:26
我们老师说宾语前置要满足两个条件:1句子为否定或疑问句 2代词作宾语
这样说来“唯利是图”不是宾语前置罗? 还是老师讲得有问题

老师是对的,看这些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按你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