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蜡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0:17:00
1 这是一只怎样的蜡烛 ?作者几次写到?
2 找出优美的语句,并分析美在何处?
3 简介作者和背景
4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5 老妇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去掩埋烈士的尸体,你怎样看?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 预习课文,
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
对蜡烛的6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