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首贝多芬的月光,有什么感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8:24:18
不少于200字,大感谢!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