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怎样反陆游咏梅词之意而用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1:18:30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写于1961年12月。在当时,前苏联政权核心赫鲁晓夫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遭到严正拒绝后,便纠集世界上一些仇华势力,使用了一系列政治高压、经济封锁等手段,使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国内有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毛泽东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填了这首主题鲜明、意境深远的词。
词前小序,既“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屡遭投降派秦桧排挤和打击,情绪消极颓丧,遂以梅花自比。毛泽东同样以梅花为题材,与陆游孤寂、悲观相反,充满着自信和乐观。
毛泽东为什么认定梅花能够鼓舞振奋当时国人士气?梅花属阳性长寿命树种,具有不畏严寒的品质。再从气候和地理上分析,我国遭受寒流灾害几乎全部来自于西伯利亚地区,而梅花原始产地就在中国,又恰恰毫无畏惧那里的寒流,基于此,他借梅花藐视并回应前苏联政权的丧心病狂和背信弃义。通篇44个字,然精妙之处有四处之多,既两处鲜明对比与两处和谐共鸣。“送春归”和“迎春到”是消极与乐观情绪的鲜明对比;“百丈冰”和“花枝俏”是压迫与顽强态度的鲜明对比 ;“不争春”和“报春”是宽阔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和谐共鸣;“山花烂漫”和“丛中笑”是成就感与自豪感的和谐共鸣。

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回忆革命先烈的文章,有诗,有词,还有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讲。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同学间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建议本组教学14课时,课文8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读读背背、阅读1课时、习作3课时,实践活动1课时),机动1课时。

卜算子 咏梅
1961.12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