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衣着感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1:18:30
一定要是感想

最近正好翻看了一本王安石传,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出版的,梁启超先生健笔书就的改革家的形象油然肃立心中。
这本书,虽然是用文言也成的,而且大量引用古人资料,但由于晚清的改良派将自己的精神倾注于八百多年前的另一位改革家身上,所以读起来还是有豪气贯穿始终的。此书有一个好处就是配有大量插图,能够让人直观体悟历史。而且插图配的还比较科学,例如将王荆公的青年与读书时,就配有几帧他的画像,讲到他的改革时,就配有北宋皇帝的画像,因为北宋的皇后、皇太后们在改革中的作用比较明显,所以也将她们的画像一并配上。此外,还有大量战袍,兵器的实物画像,以及宋徽宗的字画等等,不一而足。
王安石的衣着,据记载,在他刚进入仕途时,经世之心即已揣于心中。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学习上,有时甚至彻夜不寐,次日清晨赶着去办公,以至于没有梳洗的时间。所以有人说他不尊重上司。王安石在此时就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他毫不辩解,依旧我行我素。一点也不担心遭贬黜。
此时王安石的装束,无须着笔,和一切不修边幅、专注于事业的人是有同种风格的。做事情要专注,能专注到这种分上,所以他才能提出改革的全盘方案----在当时朝中元老不仅不伸援手,而且还想落井下石的时候,几乎是只手擎天!这种装束,给人的是一种无由的敬佩之感。
也有人说,一个人偶尔不饰小节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期如此就有些虚伪了。或许有道理,但王安石此人,究竟虚伪不虚伪,不因据此定论。
以上的装束,没有画像记录。王安石一副比较著名的画像是他退出仕途之后画的,所谓的“著帽束巾,神采如生”。应该是写出了他归隐之后,无愧于心的那种心境的吧。想想王安石创作的那么多集句古诗,你就会觉得他是一个很有生活意趣的人。但是正因为对生的珍视,才有青年时对功名事业的渴望与追求。也是因为对生的珍视,才有致仕之后的那份淡泊心境。
生要有为于天下。王荆公做到了。至于改革最终被废除的命运,诚如周谷城先生所言,不是改革方案本身的问题。
一直有人觉得,对王安石的评价太高了。但我还是觉得,梁启超先生的“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是中肯的!

谁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