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0:31:28
这句话的原句是什么,怎么好几个版本,“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杀”“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虽然意思都一样,但原话不会说这么多版本吧,希望明白的人指教,那些不懂的别在这参合,谢谢

典出《世说新语·尤悔》:王大将军起事,丞相兄弟诣阙谢。周侯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救。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大将军至石头,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
然后在《晋书·列传三十九》中这句话就成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所以正解是:“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

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句话的原句是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据《晋书》载:晋元帝在建康(现在的南京)即位后,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掌握征讨之权,颇有功劳,声望很高。后来元帝有些猜忌他,想加以制约,他就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Wei)为名,进攻建康(参见“城狐社鼠”)。王敦的军队一直打到石头(属现在的南京,在当时建康的西边)。元帝害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