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的马的介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1:41:22
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

《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1严格的写实性。徐悲鸿认为明清绘画因为不注重写实而衰败,西方现代艺术也因为放弃写实而颓废堕落,因此他只推崇东西方有写实能力的大师。徐悲鸿所画之马造型非常准确、画风严谨、生动逼真。他早年多在国外学习绘画,吸收了西方素描的写实精神,在画马上又注重解剖学的原理,主张绘画上要遵循严格的写实精神
2笔法。徐悲鸿先生画马,在笔意商业遵循了中西结合的手法,他从实际出发,以大写意的笔法代替传统鞍马画线描填彩的技法,使所画之马神采飞扬,粗犷豪放。在线条的利用上,以实际为本,粗细结合
3选材。徐悲鸿画马,几乎从不画带缰着鞍的马,这个也可以作为辨伪的一个依据。
4 结构上的一些个人特点。徐悲鸿说过这样的话:“我爱画动物,结对事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马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冰雪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5其他辅助依据。除了从上述风格方面来辨析徐悲鸿的马画之外,还有几个辅助依据也可以利用。比如说他属款一般只用“悲鸿”二字,而极少连用“徐悲鸿”,款字的写法上,解放前款字用干支,后用公元,早年用楷书,终年用行书,草书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