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制作一张肖邦的音乐作家卡片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3:22:48
姓名:肖邦
生: 卒:
生平(简要):
主要作品:

生平 1810年3月1日,
生于
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
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
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
,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
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
。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
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
》(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
》(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
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
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
,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
,法
E.
,意大利音乐家V.
尼,匈牙利音乐家F.
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
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
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
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