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国和崇祯铲除太监势力有关系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8:55:52
据说魏忠贤死的时候举国欢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全民狂欢还是只有那些儒生?
我看一些资料说明朝的灭亡和文官当政有很大的关系,崇祯上台后就把太监集团一下子铲除掉了,结果造成了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把持朝政的局面,使崇祯不得不几乎将全部的心力用在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上面,而那些文官只重出身,不重战功,又不通军事,所以镇压起义屡屡失败,所以后来他才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吧?
太监虽然没有文化,经常出一些昏招,搞一些不好的政策,但是太监却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太监最起码不会象那些文官一样和皇帝夺权,崇祯把魏忠贤、客氏的势力完全铲除掉,却没有利用这些势力来和文官抗衡,是不是也是造成明朝亡国的原因呢?是比较主要的原因么?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对,后期崇祯的政策有些调整,但调整得方向不对,搞太监监军。
崇祯死时才三十四,继位时才十七,太年轻了,又没有有能力的太后在后面出谋划策,政治经验太少了,犯了华*国*锋打d倒四人*帮(应该打压,而不是打d倒,收编部分,再与邓派互相制约)一样的错误。
要是精明老到的万历就没事了。

不对,崇祯时期,特别是后期,他觉得大臣们都在结朋党,所以又一次重用太监。让明朝亡国的原因太多,明万历皇帝几十年都不上朝,这时政权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崇祯虽然比起他的祖父,曾祖父勤奋些,但是已经挡不住历史的脚步。加上崇祯是一个特别多疑的人,大臣们在他的眼里是个个私下结朋党,太监亦不可信,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到2小时。又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然则对清用兵,明朝几近崩溃的财政几乎无法支撑;把持朝政的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不重能力战功。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有传崇祯天性多疑,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史书中有相关证据证实;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崇祯即位时,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阉党文官把持朝政,君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清朝乾隆时期,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乾隆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