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储存介质的发展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20:53:44
只要详细知料

个人电脑中的硬盘类存储设备发展史
原始的IBMPC,出现于1981年,当时它还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固定式存储器(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硬盘’),因此在它的BIOS里没有任何关于识别与控制此类设备的代码。早期的DOS操作系统在目录总数上的限制也影响到了大容量存储设备的使用。考虑到最初的CPU仅为4.77MHz的主频和少得可怜的内存容量(16KB,可扩展到64KB),对那时的PC来说就连软驱都显得有些“奢侈”了。当时,软驱和装在软盘中的操作系统都还属于系统中的可选部分,大多数用户靠的还是磁带机和记录在ROM里的Basic程序来操作电脑。在一台PC机里使用固定式硬盘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提供一个独立的IRQ(中断请求号)为控制器预留一段I/O接口地址。提供一条DMA通道(这在今天已不再是必须的了)。得到BIOS中低级程序代码的支持。在总线上开出一个物理接口(通过扩展卡或主板板载来实现)。保证操作系统的支持。保障相应的供电和冷却条件。从DOS2开始,DOS得以在大容量存储设备中使用“子目录”这一概念,受此影响,终于开始有厂家推出面向PC机的硬盘设备了。当时它还是一种外置的,使用专用接口卡的特殊设备,电源也是由外部独立供给的(因为当时PC内置的63.5W电源光对机箱内部原有的设备供电都已经显得有些功率不足了)。使用它时,需要在PC里找出一个空余的8bit扩展槽,插上专用接口卡,并调整系统设置为该卡留出专用的IRQ和一定范围的I/O地址,然后在每次启动时,都要用软盘来引导系统时,以便向内存中加载带有读写控制代码的驱动程序,整个过程烦琐而复杂。但到了1983年的IBMPCXT(eXTended)问世时,有些机型就已经开始内置10MB的固定式硬盘了。IBM开始在机箱内预设硬盘控制接口,读写硬盘所需的程序代码也正式被作为主板上BIOS的扩展部分而保存到了接口卡的ROM上,不用在启动时一次次地向内存里加载了。并且,机箱内置的电源功率提高到了135W,这一性能已完全能满足机箱内置硬盘的供电要求了。XT规格中关于硬盘接口的部分规定如下:使用IRQ5。使用I/O地址320-32F。使用DMA3。相应程序代码记录于ROM地址C8000处。使用DOS2.0版本以上的操作系统。受此影响,更多的公司开始生产、销售类似的驱动器/接口卡套件。这些第三方生产的套件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