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步关于声乐理论的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2:58:25
书名是什么啊?谁写的?是《乐记 师乙篇》吗?好象不是吧?那是什么呢?

我记得竹林七贤的嵇康写了中国的第一本乐理知识的书,好像是第一次把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事项来写、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就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吸中萌发了幼芽。最初的古乐常常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结合体,且都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他们与自然灾害的斗争直接相关。相传尧舜时代人们就在土鼓、古磬的伴奏下模仿兽类的形态舞蹈,这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而类似于咒语的初期音乐,则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以及音乐与巫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原始社会中,音乐在人们看来具有魔术般的力量 。原始时代有记载的古乐有《云门》 、《咸池》、《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韶》,春秋时期季札和孔子给予很高评价。远古乐器传说中有鼓、磬、钟、箫、管、篪、笙、琴、瑟等。在一些古文化遗址中遗存较多的古乐器是陶埙。
战国时代,封建社会步入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进程。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以巨大冲击,旧的雅乐衰败,新的民间俗乐兴起,并纷纷进入宫廷。南方楚国的音乐——楚声,给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墨子的《非乐》、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记》等,显示了古代音乐思想的光辉成就。《吕氏春秋·音律》中关于三分损益法的记载是中国乐律学的最早文献。秦代、汉代国家实现了统一,音乐思想也由百家争鸣趋于独崇一尊。《礼记·乐记》被作为儒家经典的部分,在两汉居于统治地位。始建于秦代而在汉武帝时得到极大加强的乐府,对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000多名乐府里的优秀音乐家广泛采集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提高或改编创作,大大丰富了宫廷音乐。当地的演出主要有鼓吹乐和相和歌。鼓吹乐源于北部边境少数民族,在汉代宫廷中主要用于朝会、道路及军中等,多少带有些仪仗的性质;相和歌则主要用于娱乐和欣赏,因而应用较普遍。在相和歌中,最重要而且最能反映当时艺术水平的是相和大曲。此时期新出现的乐器有笳、角、笛(竖吹)、筝、琵琶、箜篌等。乐律学研究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京房的六十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