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的体裁写中秋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0:56:24
以新闻的体裁写中秋节,老师布置的,不懂啥意思,没写过,要100字以上啊
写得好可以加分

这个要自己写的嘛

我写纪实散文的撷英拾翠

作者: 中原油田 尹红玲 2005-05-24

我是中原石油报社的记者,中原油田是集团公司较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有近50支队伍奋战在苏丹、也门、沙特阿拉伯、厄瓜多尔等国家。从2001年开始,我把采访视角定位在赴国际市场施工的石油工人身上,并写了一批关于职工在海外市场施工的通讯。出于对文学作品的偏爱,我试着把他们的故事写成副刊类的稿件,尤其是当消息或通讯的体裁无法形象地表达石油工人内心的一些情感时,我便希望用纪实散文的方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在具体的采写过程中,我有三方面的体会。
第一,有效利用素材,并给素材选一个合适的角度。我体会很深的是写纪实散文《梦圆他乡》的过程。与这篇文章有关的写作背景是,去年春,中原油田举行了外部市场事迹报告会,在油田7家单位进行了巡回报告,我对报告会进行了全程采访,并写了几篇消息。写完消息后,我意识到,我没有写出那些在报告会现场采访过的油嫂的切身感受,我只在消息中一笔带过了她们的想法,而她们内心深厚的情感,我用消息这种方式并没有表达出来。于是,我就以她们为视角,写成了《梦圆他乡》。
有一次我采访一位物探项目的负责人,他常年在苏丹,每次回国休息时,他逛商场从来不买冬天的衣服。苏丹是个很热的国家,冬天的衣服在苏丹根本就用不上。他说这句话时语气中有些无奈。我便以这位职工几年来没有过过冬天为角度,写成了纪实散文《遥远的苏丹没有冬天》。
还有一次,我在中秋节那天采访了一位从1997年开始多次赴苏丹施工的项目经理,他那天心情很好,他告诉我,这是近7年来他在家中惟一过的一个中秋节。以往的中秋节,他大多是在苏丹的原始丛林里度过的。我便从中秋节日这个角度出发,把他的故事写成了纪实散文《月亮圆了》。
第二,把握好细节。有许多次,当我采访完一个职工在外部市场的故事时,最打动我的还是细节。我记得较为清楚的一次,我采访一位刚从苏丹回来的带班队长,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肤色很黑,只有眼圈周围的皮肤较白,他解释说苏丹的太阳很毒,他长期戴着墨镜在钻台上工作,便成了现在的样子。他告诉了我这样一个细节,他在苏丹施工时曾发现过一小块瓜秧,结了5个拳头大小的小西瓜,基于苏丹缺水缺蔬菜的现场环境,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