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罗版的茉莉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6 02:11:15

巴罗版《茉莉花》东归中国

  巴罗的《中国旅行记》出版后的120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创作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这部讲述中国元代北京城里一位公主图兰朵复仇故事的三幕歌剧用《茉莉花》为音乐主题,使此歌更加风靡世界,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现在,人们很容易理解《茉莉花》的西传。钱仁康认为,在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入侵、洋务运动使得中国民歌通过各种渠道西传有了更多的机会,“而《茉莉花》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则得益于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

  进入20世纪,《茉莉花》在西方进一步流传。钱仁康撰文说,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了《各国民歌一百首》,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而广为流传。在美国,1922年博茨福德编的《各族民歌集》和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入了《茉莉花》,显示这首歌已经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

  今天在中国最普及的《茉莉花》词曲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是江苏版民歌《茉莉花》,另一个版本是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里所记载的《茉莉花》。普契尼在《图兰朵》中对巴罗版的《茉莉花》进行了重新编曲,让此歌风行西方,继而又“东归”中国。1998年9月,导演张艺谋将《图兰朵》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太庙连演九场,吸引了全世界艺坛的目光,也再次掀起了海内外传唱《茉莉花》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