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听老师讲课说,古代科举同一年的进士称为同年,而且他们之间会互相帮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7:10:21
我知道这里边有一定的原因就是说相互庇佑。我想问的是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什么,还有如果同年中一个官居高位,一个只是县令,那么别人要惩治这个县令时候会不会给那个高官面子?为什么

一般这种人互称年兄年弟,不会全都有什么深交。

但同年一说倒是个攀交情的好手段,宰相和县令之间够呛,二者差距太大。但县令和知府御史之类的攀交情就可以拿这个说事,不然贸然登门人家还真未必肯见。有了借口之后对方多少难免卖几分面子,同年之谊有数百人,你无端慢待了一个就寒了众人的心。

而且同科之人都算是主考官的学生,彼此多少有些情分,再加上一起入仕,官场新丁们免不了互相扶持走过最初一段时间,有几分共奋斗的意思,一群从底层爬上来的交情了往往少了几分功利,也多有些比较温馨的回忆。正因为这样他们一般走的比他人近些,出了事,尤其在不危害自己根本的时候,往往互相帮持,高官如果升迁官员的时候当然会优先照顾自己的同年们。

最后,古代交通不便,赴次考往往要耽误很多时间鞍马劳顿舟车辗转,还要预防各种意外提前打出时间量,所以耗在路上半年的也不是没有,一路上赴考举子结伴同行,到京师后同宿客旅,都会生出很多惺惺相惜的朋友。

情谊上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校友,要是同乡或者志向相投甚至有所恩惠的就更铁了

那得看这个县令跟这个高官的关系如何?

同一科的进士少则百余人,多则三四百人,不可能每个人都认得,很多只是在鹿鸣宴(中进士之后的官方庆祝酒宴)上相识,说不上什么交情,最多以后在同年录(相当于现在的同学录)中看到这个名字时还得有这么一个人而已。就像现在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一届毕业那么几百几千人,不可能个个都有交情。

从来只有利益上的来往!!

古代来说同年进士第出生的人一般都会同朝为官 这些人本就因同年而熟识 在朝中自然而然形成属于自己这个圈子的派系 三年一次科举 正好可以出一代的新官 为了不受排挤 便会站在同一条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