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们结合司马迁和屈原谈谈你对择生和择死的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1:50:10
结合司马迁和屈原写一段议论文字200字

为理想而死,为理想而生!

不论是司马迁或者是屈原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有的人佩服屈原,而有的佩服司马迁,无论是什么选择,以后世人的眼光评价他们 批评他们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一生事迹中学到什么

死要死的有价值,活要活出气节。

生要生的有气魄,有价值 不是苟且偷生
死要死的有骨气,重于泰山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文史名著《史记》。
公元前99年,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此直言面圣,汉武帝龙颜大怒,将其打入天牢并处以宫刑……司马迁如死尸般躺在黑暗牢房的狱床上。在遭受腐刑极辱之后,他应该以死捍卫自己的尊严啊。“结束吧,这样的悲哀,这样微渺的生命。”没有嗔痴怨怒,只余一缕空荡灵魂,轻烟虚浮。
然而,“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并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的事业。司马迁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著作“长歌当哭”,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因此,司马迁不仅成为一位文学家,更成功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屈原是一个诗人,却是一个为政治而活的诗人;屈原是一个官吏,却是一个失意的官吏。身在一个即将分裂的国家,一个黑暗的社会,但其仍“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于短暂人生的谨慎敬畏的态度,使得他永远存着一种刚健精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屈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的爱国理想,为了国家的强大而艰苦探索,一生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最终投江殉国。
历千载而不衰,饱万户之颂扬,屈原的精神能流芳百世,与他的悲壮就死分不开。假使屈原一生处荣受宠,仕途风顺;假使楚王能察纳良言,屈原的“联齐拒秦”的政治主张得以成功;假使屈原能忍辱负重,经得挫折,没有十足的书生傲气,成为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政客,那么他的一生就不会演绎得那么悲壮,也不会仰天长啸出壮烈的诗句。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但在他的身上却有着垂范于后世的完善人格。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