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哈尔威船长的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9:17:54
急用.快快快

老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课堂实录片段及学生课下作业之后,我真的有话要说。刘老师——一个大学教师,他心目中的大学问、大文章、大手笔是什么呢?不是那些洋洋洒洒,有些不知所云,却能换来实惠的所谓“大块头”,而是“田野研究”、“草根研究”。在顺义、在密云、在散布各地一线教师的群落里,我看了一些扎扎实实地搞他的研究和实验的教学案例。看看他批阅、修改、推介的众多中学教师的教学案例、实录、论文,怎一个“细”字了得!

  这回他又闹大了,不但亲自登上中学的讲台教起小孩们,而且还亲自操刀批改起学生的习作。这还不够,他竟多方组织,邀请许多教学精英一起来评改,连同密云各学校以至重庆的同龄孩子们。受益者谁?恐怕不止那些有幸聆听先生执教的初中学生吧,还有我们教师自己,每一个参与到这项活动中的人。我们大家在阅读、评点的过程中,也在彼此交流着、触动着,思索着,不是吗?

  关于这堂课,我不想说很多。

  就说说那份“作业”吧。刘老师自己在课堂上念了他的“作品”——给“玛丽号”船船长的一封信,这封信换来的是学生们一封封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信,视角不尽相同。有以“玛丽号”船船长名义写的,有以大副名义写的,有以获救乘客名义写的,有以读者身份写的,不一而足。这意味着学生获得了什么呢?以我看,至少有两点:

  一、“重写故事”的叙事能力。叙述视角的变换,故事内容的重组,练就的是对文本再审视、再挖掘的眼光和能力。虽然刘老师并没有刻意讲解那些西方文论研究领域里的专门的“叙述学”知识。

  二、“读出你自己”的阅读意识。我注意到:无论采用哪种叙述角度,学生的信,大都情真意切,痛痛快快地倾吐了一回自己。无疑,他们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的净化、思想的洗礼。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是什么换来了学生们心灵的“真作品”?是刘老师自己的那封信吗?是刘老师精心撰写的那首小诗吗?是他声情并茂的美读吗?说“是”,似乎又没有完全说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刘老师的“精妙”,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的解读吧。

  就这节课而言,它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它的实际价值。或许可以这样说,这节课本身就是刘老师倾心挥就的一份绝妙的“田野作业”,充分体现了他一贯的研究姿态。大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如何教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