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汉代南北朝陶俑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2:08:42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的温床,是中国古代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俑最早专指墓中摹仿活人陪葬的偶人,但之后与神灵和生命有关的摹拟品亦被纳入其中。

  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对研究古代的舆服制度、军阵排布、生活方式乃至中西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古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在种类及完整性方面严重不足的重大缺憾,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动物等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七千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处于雕塑艺术的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陶俑,则简洁生动。到了秦代,陶俑已能准确写实。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隋唐时期,陶俑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这也是民族融合直接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三国时期攻伐不息,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三国时期陶塑艺术品由东汉时期的繁盛步入低谷,陶俑出土较少,造型也由东汉的精工生动转为粗略呆板。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官僚阶级墓中的主要随葬品有各种陶俑、镇墓兽和牛车模型。俑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丰富,起初是少数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约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又大量增添骑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类,除家内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时的仪仗队,它们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反映了当时各地统治者拥有私人的武装部曲。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长期四分五裂,很多士大夫厌烦社会现实,逃离政治,恣意豪情,放慢生活节奏,于是统治阶级常乘牛车,因袭不改。在贵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车模型随葬,各种陶俑组成的仪仗行列,便是以牛车为中心的。至于用陶制的“镇墓兽”随葬,则始于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