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0:33:33
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谈谈对他的认识,不要选择保尔~~~~~~~~~~~~~~~~~~~~~~~~~~~~~~~~~急

冬妮娅

  冬妮娅都是先被描写得很可爱,后又被谴责为很庸俗的一个女人,其间巨大的反差使之蓦然判若两人,前后性格仿佛失去了基本的联系。我曾经猜想,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时,内心深处肯定是非常矛盾、乃至非常痛苦的:一方面,他与那个“冬妮娅”(原型)之间十分美好的初恋情怀,那个“冬妮娅”的美丽、纯真,一定是深深地镌刻进了他的灵魂之中,使他终生难忘,所以,当他用小说记下那段恋情时,流畅的笔调中一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快乐感与幸福感,这些文字也成为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另一方面,那位“冬妮娅”最终又毕竟同他分道扬镳,这样的事哪怕是性格再坚强的人遇上也难以做到心静如水。然而,小说对此的描写却像乌克兰的冬天那样冷,仅仅宣判似地断定冬妮娅“不能钟爱工人阶级的主义”因而不是“自己人”便算了结了这段情感经历。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将爱情仅仅归因于政治,过于简单化了。在我看来,这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原作的一种思想特色,表现了当时苏联文学带有狭隘阶级论特征的思维模式。

  苏式的狭隘阶级论的文艺观,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可谓相当之大、相当之深,因为我国在大致相仿的历史条件下也同样存在着狭隘阶级论的深厚土壤,滋生了同样的甚或更为严重的问题。实践证明,狭隘阶级论的文艺观是一种简单化、公式化地看取社会生活(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生活)的文艺观,非常不利于文艺创作,所以,苏联人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放弃它,而我们则是在“文革”结束以后。编剧梁晓声就正是成长在这样的文艺思想背景下,让他来改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要出新,恐怕破除原作狭隘阶级论的文艺观会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如今看来,电视剧的创作果然就是在这一点上下了不少功夫,从而力求去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冬妮娅这个人物形象就的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们的这种努力。

  冬妮娅形象塑造的改变,在电视剧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她对保尔的爱情不再像原作描写的那样,是朦胧、幼稚、游移的,而变作了逐步明朗、成熟、坚定;其二,她的家庭也不再是原来那样的属于下层统治者的林务官,而改成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爱国医生家庭。适应着这样的改变,电视剧增加了许多原作中没有的情节以表现冬妮娅爱情的人道主义内涵,从而使之超越了狭隘的“阶级爱情”观。最为明显的是,保尔一开始就是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