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立秋如何祭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4:27:07

农历七月间(阳历8月7日)的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历本上的“三伏”日期每年不固定,这是因为它是根据干支纪日编排的: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为“末伏”。这个安排方法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十分科学:它的开始与结束有早有迟,“中伏”天数有10天至20天,并不与每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
  民间俗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为什么说“热在三伏”?“夏至”节气期间,对于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广大地区,虽然白昼最长,近地面接受来自太阳的热量最多,但由于春天刚过,地面上累积的热量还不多,因而近地面的气温还不可能立即升得很高;而到了“三伏”期间,尽管白天比夏至日稍短了些,但毕竟还是日长夜短,阳光直射点仍在北半球,地面上白天接受太阳的热量大大多于夜晚散失到空中的热量,使地面累积的热量越来越多,气温就不断攀升。另外就大气环流来说,这时段许多地方往往受高气压控制,更促使气温的居高不下,从而出现全年中的平均最高气温。一般来说“三伏”中又“热在中伏”,因它正处在“大暑”节气期间。但对于一个地方来说。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一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也不一定在“三伏”。
  “三伏”期间日照强、气温高,一般地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但伏天往往多旱,要特别注意防旱和节约用水。伏天出现的高温,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影响,如有的人易苦夏,有的易患中暑,因此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许多人问:这几年全球变暖明显,今夏是否会高温天气多?对此气象专家认为:变暖主要表现在暖冬暖春,夏季的高温天气不会因此特别多。

  2.立秋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青岛地区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挨顿饿"的俗谚,提醒人们要加紧农事活动,夺取粮棉丰收。因立秋多在农历六月下旬,所以俗语说:&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