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尖底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1:09:49
1.小口尖底瓶是在哪个遗址发现的?
2.它的作用是什么?
3.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1.主要出土在新时期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低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
2.打水。
3.古代人民已经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念。

1972年陕西省临潼姜寨出土(半坡类型)。
尖底瓶是远古时代的汲水用具。使用时将绳系於双耳处,然后手提绳子将瓶垂於水中,空瓶则重心在上,瓶口自然下倾,汲入水后重心下移,瓶口自然朝上,取水省力,并解决了水面距离远、不便用手握瓶取水的问题。

出土于半坡遗址
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半坡居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也体现了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尖底瓶是利用水葫芦的原理,中间大,两端小。肩部有两耳系绳,便于携带,又减省了汲水时人们直接接触水面的过程。尖底瓶悬至水面后,成我瓶装,小口开始进水,等腹部灌满水时又成垂直状。而小口既可以保持水质洁净,又不易倾倒。而尖底部分又是到水时,手握用力的地方。比较其它容器的使用,尖底瓶有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以及非常方便的适应性。
尖底瓶的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鼓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对称的双耳,用来穿绳。可汲水,也可用于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可用于肩部和颈部的携带,以减轻双手的负荷。它烧结程度好,质地结实。瓶口不仅有小直口还有方形、圆形和月芽形,中心原理在此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细颈的设计,便于手握和肩膀背,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地的路上水不易漫出,能有效保持水量。尖底可以很容易的插入泥土,实用性表现十分突出。有的尖底瓶带有纹理,它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还具备美学特征。
参考资料:《设计概论》修订版 赵农 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