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评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3:51:34
老师叫我们上台来演讲 我选这篇文章 想大家帮帮忙 帮忙评析一下 不止要关于这篇小说的内容 希望哪位有经验高手能帮帮忙 帮忙我写写演讲词 要说道3分钟 不知道的不要瞎掺和 谢谢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波尔

  三、思考·领悟

  本文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尽管反战的主题很明确,但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外面重炮在轰鸣,他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青年一代,战争教育使他们异化为战争狂人。他们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分辨侵略战争的本质。

  2、他还想到为国捐躯,自己的名字将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狂热的法西斯战争教育吞噬了年青一代的灵魂,他们懵懂盲从。他们并不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单纯幼稚,不理解生命价值。

  3、 “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的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语气之中隐含着对于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4、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剧烈的跳动”。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 ”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四、应用·拓展

  (一)阅读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把两篇小说放在一起作整体研习,从下列几个角度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