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复仇其二》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08:28:28
看了很多遍,都没个结果。各位大哥哥,大姐姐帮忙啊!

鲁迅的《复仇(其二)》作于1924年的年底,因为五四的退潮和兄弟的反目,他那时的心境颇为落寞,这样落寞的心境与《圣经》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共鸣,就形成了这篇短文悲愤阴冷的色调。这篇短文对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描写,采用了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兵丁们的钉杀、路人的辱骂、祭司长和文士的戏弄和被同钉的两个强盗的讥诮,构成了四周无尽的敌意,而耶稣则是在这无尽的敌意中,也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被钉杀的悲哀和就要被钉杀的欢喜。耶稣自以为是神之子,要拯救以色列,然而却受到以色列人的钉杀,这是他感到悲哀的原因;因为要拯救以色列而被以色列人钉杀,他于是对他们的现在怀着仇恨,然而能以自己的被钉杀来反证他们的血腥,却也体味到一种反抗的欢喜。所以他拒绝“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他要以自己绝对的反抗企图唤醒他们,从而体认到自己对他们的将来所怀着的悲悯,然而钉杀在继续,敌意与蔑视也不断地增加,他终于在碎骨的大痛楚中,在遍地的黑暗中,喊出“我的上帝,你为甚么离弃我”的绝望,在这样的痛苦的喊声中,他由神之子而变成了人之子,肉体毁灭所带来的痛楚超过了精神的痛楚。这也许就是那些钉杀者、辱骂者以及那些戏弄与讥诮者所希望的,但他们还是把他钉杀了。这样的钉杀在鲁迅看来是尤其地血污与血腥,然而不但从精神上而且从肉体上彻底地毁灭,却也正是他以及其他作为中国先知先觉的启蒙者所不得不面对的处境。在这样的处境下,自以为担负着唤醒民众的责任,却根本无法摆脱与要么残酷地充当杀人者,要么麻木地充当看客的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或许构成了鲁迅以殉难的耶稣自况的前提,而所谓复仇者,则体现在受钉杀时对当权者的残酷与民众的麻木的玩味上,这种“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的精神上的优越感,虽然在最后的肉体毁灭的痛楚中败落,但鲁迅在书写时所宣泄的愤怒情绪,却是复仇的另一种形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