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打仗时粮草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23:43:11
有一句话叫“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在古代,几万人的兵被调去很远的地方打仗,路程艰难不说,光是吃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吧?因为又不是一天两天能打下来的,打一场仗起码要几个月到一年吧?那粮草不是要带很多很多了嘛~!到时候别说打了,保护粮草都来不及啊!

问题是:古代人打仗吃什么呀?真会带那么多粮草出门吗?

后勤运输重要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使有百万之师,如果后勤工没做好,也一样打不赢。后勤的复杂性:孙子云:驰车千驷,草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说明要筹集一只十万大军的部队,后勤压力很大,这也是为什么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初期为什么即使战略战术先进还屡屡吃亏的原因。古代缺乏现在的运输工具,平路一般是用车马运输,山地用人背马驮,最好能利用河道来运输粮秣。所以一般上游顺流而下的部队可以迅速击溃下游,这也是为什么荆州对于扬州是那么重要,西晋将领羊祜为了用江水运粮,故意欺骗吴国的陆抗说要攻击毁掉吴国的某大堤,被陆抗识破,自己毁堤放水,结果西晋只能用车马陆上运输,大费功力;东晋大将桓温率军一直打到了长安附近,因为前秦的苻健提前收割了麦子,只好退兵;第二次北伐又攻下了洛阳,因为担心粮运问题,让袁?疏通河道,漕运粮食,但此人没有完成,结果桓温只好仓促退兵,在坊头东晋步兵遭到前燕慕容氏骑兵的追击,大败而归。诸葛亮翻越秦岭攻击魏国屡屡不能得手,也往往是因为粮运不济,因此发明了木牛流马;魏延曾建议从子午谷出发,攻击咸阳,提的具体建议是,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背粮,可见后勤和作战人数已经到了一比一的地步。
诸葛亮的木牛可运粮1石(1石约60公斤),而流马则约4石,由于路途遥远,需要1个月才可从西川运至前线,所以需要多个批次,以保证粮食供给。
屯田则也是军队获取粮食的一种方法,始于曹操。在非战时实行军队屯田,实行了近70余年,恢复了北方的经济。而后来的郑成功也在台湾效仿。
孙子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 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 货,则诸候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
这里可见,兵贵神速,战争要迅速,长久的战争会使国家经济困难,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一点我们古人受孙子影响很大,所以非常重视“速战”,如果能做到速战,则粮秣问题就易于解决。
孙子云: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 当吾 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这可见在我国古代战争中,以战养战,在敌国获取粮秣是非常常见的。孙子提出,优秀的将领就应该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