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维新派“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14:20:17

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急于求成"企图"一步到位"吗?

不正确。
"文化大革命"前,人们在肯定戊戌变法的进步性的同时,总要批评这次运动软弱、妥协、不彻底。在评论维新派人物时,总是特别赞扬其中的激进代表谭嗣同。崇尚激进是当时的普遍倾向。"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这种倾向推向极端和荒谬的程度,对戊戌变法从根本上加以否定。80年代初,一些学者为了给戊戌变法恢复名誉,极力把戊戌变法说成与革命相仿或索性把它说成就是一场革命。这依然表现出崇尚激进的心态。近年来,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大力倡导一种相反的历史观。他们断言,平稳的、缓进的改良才是历史前进的唯一正确途径,而任何激进主义的行为都只能造成破坏。他们认为,不仅辛亥革命等所有革命运动都是应受谴责的激进主义行为,就连戊戌变法也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特别把谭嗣同当作激进主义的代表加以指责。这种反激进的观点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部分学者追逐的时尚。有的学者在舳年代中期还集中火恩格斯:《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

力批评维新派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对封建主义的妥协",近年来却转而集中火力批评维新派"急于求成",指责光绪帝"在一百零三天内,如疾风骤雨接连下了那么多道改革诏令,企图立竿见影,一步到位,完全不顾社会承受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反应。"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似乎维新派和光绪帝的主要弱点不在于软弱、妥协,而在于过分激进,对守旧势力妥协得太不够。

历史实际究竟是怎样的呢?维新派政治改革的主要目标原本是实行君主立宪。但在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就决定暂时搁置开国会的主张而代之以"开制度局于宫中"。这一策略性的重大转变有多种原因,其中显然包括顾及"社会承受能力和各利益集团的反应"在内。开制度局是康有为精心设计的一个妥协性改革方案。当时,清中央的最高议政机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都控制在西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包括顽固派和一部分洋务派)手中,维新势力不敢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开制度局于宫中的目的是在不触动原有中央机构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