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写出了两湖两广这些地方的什么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3:07:25

生动说明了两湖两广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该地区熟(即丰收),天下粮食就充足。
  这有点夸张,但因为京城粮食主要来自上述地区,表达了大家对两湖两广农业和其它经济的重视。

  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显然,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平原已经成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

  明朝“楚中谷米之利散给天下几遍”,当时整个地区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而明代长沙城,实际已是远近闻名的大米市了。据载,明宣德(公元1426-公元1435)年间,苏州、松州一带发生灾荒,江浙等地商人的船只便“数百艘一时俱集”,坐庄长沙,收购大米,再贩至苏、松等地。而明政府每年亦大量从长沙外调粮食出省,湘江河上再现“百舰漕米,一载万石”的场面。明代李釜源在他所编纂的《地图综要》中写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地广阔,而长沙转输便易,非他省比”。

  米市的兴旺,是建立在当时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上的。这种发展经历了从农田荒废到复耕中兴的过程。洪武元年(公元1386年)明政府诏令“许民垦辟为己业,免徭税三年”;宣宗时更规定“垦荒田永不起科”。然而,明初因元末战乱,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农业劳动力极其缺乏,积极而认真地执行中央政策,招抚流亡,并允许移民“插标占地”,很快邻省江西等地入口大批涌入,“插标为界,开垦落业”。农业劳动力的激增,使大量荒废的农田被复垦,一些滩涂荒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这些地方也极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而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尤其值得称颂的是政府大力倡导优质稻的种植,不仅宋代引进的越南“古城稻”得到全面推广,而且出现了“象牙占”、“蓝田占”、“百日占”等改良新品种,使粮食单产大大提高。据载,明末湖广粮食可“亩产三石”(一石约合75公斤)。

  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商品化和商贸的发展。为适应粮食商贸的发展,明代嘉靖至万历中,几次展开了规模壮观的“开河通商”工程。这些都是湖广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土地肥沃、广阔,是著名的粮食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