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多事之秋”之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9:44:28

成语 多事之秋
  形容不安全“多事之秋”。
  解释 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事例 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多事之秋”一词大概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即无生理。
  有人说,多事之秋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似乎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秋季发动军事行动到战国以后就已经不太被执政者所遵循,因为在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多没有常备军队,多数情况下,是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才从平民百姓中征集兵员和军事物资,合编成军队。《子孙兵法》称:“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而舍”,就是说在作战之前才编练成军的方式,这种军制方式决定了军事行动必须在秋收后农闲时期进行。从春秋后期开始,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常备军队,秦汉帝国相沿成习,到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蜀、魏、吴三国也各自拥有强大的常备军。在常备军制情况下,军事行动对农时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决定军事行动,主要注意的是天时对军事行动本身是否有利,而不一定选在秋季进行。所以,秋季用兵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多事之秋”一词的来历。
  还有人认为“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有人这样解释,秋天草木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进入死寂一般的冬眠状态,与一个人年老体弱、风烛残年相似,触景生情,人们因而伤感。唐朝诗人刘禹锡写道:“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宋朝诗人辛弃疾有诗:“而令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清末民族女英雄秋瑾的绝命诗也写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说的都是这种现象。现代医学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