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和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06:54:55
河南太和山,位于河南嵩县车村镇南,海拔1575.6米,俗名摘星楼。

南北朝以前属南阳郡辖,史称南阳太和山,北魏时属鲁阳郡辖,隋唐时属汝州梁县辖,元代属嵩州伊阳县辖,今属洛阳市嵩县辖。

河南太和山得名于汉魏时期,且与道教有关。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老子指归》说:“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当时的道家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当契太和”。故此,太和山而得名。

正史记载河南太和山:《隋志》“鲁县有太和山”、《新唐书》“伊阳,有太和山”、明《读史方舆纪要》“太和山在县南(汝州梁县)”等等。

河南太和山附近有太和谷(今嵩县车村静池沟)、太和川(今嵩县车村木栅岭至孙店一线)和太和城(今嵩县车村镇古城遗址),其中太和城为北魏太和年间筑建。

河南太和山为道教圣山。道教神仙人物有尹公度、山世远等,晋代医学家、道教思想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与尹公度同属于一个年代,葛洪于公元312年前后“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 (《晋书葛洪传》唐令狐德棻)时路过南阳太和山,寻访得尹公度在太和山故事,将其载入《神仙传.尹规》;《太平御览》(宋李昉)记载尹公度为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南阳太和山仙去;南北朝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在《真诰》中说:“公度与同学者及弟子家中数十人,皆得仙道。晚共相将入南阳太和山中,多好石子故也”,又考证山世远“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在南阳太和山矣”;骊道元(公元470-527年)在《水经注》中考证太和山为“公度栖神之所也”;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好道术,对河南太和山长生不老方术十分崇拜,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详细记述嘉靖二十一年发生的“壬寅宫变”史实皆与河南太和山有关。

河南太和山文化厚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述《神仙服食经》中道教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太和山道教“丁叹子”方术;北魏时期修建的太和城即因太和山而得名(见《读史方舆纪要。地理。河南六》明顾祖禹);唐朝大诗人宋之问、皇甫冉诗赞太和山;太和山与明朝金陵人许仲琳敷衍成鬼怪小说《封神演义》亦有关联;等等

南北朝以前属南阳郡辖,史称南阳太和山,北魏时属鲁阳郡辖,隋唐时属汝州梁县辖,元代属嵩州伊阳县辖,今属洛阳市嵩县辖。

河南太和山得名于汉魏时期,且与道教有关。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老子指归》说:“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当时的道家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当契太和”。故此,太和山而得名。

正史记载河南太和山:《隋志》“鲁县有太和山”、《新唐书》“伊阳,有太和山”、明《读史方舆纪要》“太和山在县南(汝州梁县)”等等。

河南太和山附近有太和谷(今嵩县车村静池沟)、太和川(今嵩县车村木栅岭至孙店一线)和太和城(今嵩县车村镇古城遗址),其中太和城为北魏太和年间筑建。

河南太和山为道教圣山。道教神仙人物有尹公度、山世远等,晋代医学家、道教思想家葛洪(公元284~364年)与尹公度同属于一个年代,葛洪于公元312年前后“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书” (《晋书葛洪传》唐令狐德棻)时路过南阳太和山,寻访得尹公度在太和山故事,将其载入《神仙传.尹规》;《太平御览》(宋李昉)记载尹公度为晋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南阳太和山仙去;南北朝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在《真诰》中说:“公度与同学者及弟子家中数十人,皆得仙道。晚共相将入南阳太和山中,多好石子故也”,又考证山世远“山已得为太和真人,则应居在南阳太和山矣”;骊道元(公元470-527年)在《水经注》中考证太和山为“公度栖神之所也”;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崇好道术,对河南太和山长生不老方术十分崇拜,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详细记述嘉靖二十一年发生的“壬寅宫变”史实皆与河南太和山有关。

河南太和山文化厚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述《神仙服食经》中道教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太和山道教“丁叹子”方术;北魏时期修建的太和城即因太和山而得名(见《读史方舆纪要。地理。河南六》明顾祖禹);唐朝大诗人宋之问、皇甫冉诗赞太和山;太和山与明朝金陵人许仲琳敷衍成鬼怪小说《封神演义》亦有关联;等等。

今道家和旅游业者多将河南太和山与武当太和山相混淆,武当山亦将河南太和山道教人物窃为己出,应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