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呐喊》的一个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16:32:21
华、夏两家最终于坟场相会的作用是什么?

深化了小说主题的内涵,形象地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唤醒群众的历史性弱点:它不过是一个没有“根”的“花环”。

深化了小说主题的文化内涵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狂人日记》中“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通过“血”揭示出旧礼教扼杀人性方面的残酷性和旧社会的那种吃人本质。血的意象在小说中已有初步暗示。在《药》这一小说中,以“人血馒头”这一隐喻方法,更加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了“吃人”这一基本主题。

对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鲁迅先生保持着一种清醒而又消极的认识,认识中充满了矛盾意识。一方面通过“血”这一触目惊心的意象,以悲剧性的力量,将他的清醒的启蒙意识浮现出来;而另一方面,他对这种启蒙的效能仍然抱有很大的怀疑。 ·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无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消极中对启蒙的怀疑。在“坟场情景”这一段中,华大妈这个群众代表只是对夏四奶奶有点同病相怜的感情,却不知道夏瑜是为了要救活像小栓这一些人而死,也不知道小栓反吃了夏四奶奶儿子的血。 “血”这一意象,游离于华、夏两家之间,烘托出深远的悲剧氛围,同时也透出鲁迅先生对“血”这一斗争形式有无必要的怀疑。

第四部分描写的是坟场情节,其若有若无的声息,时缓时快、时简时繁的笔墨更是增添了一种悲凉、凄惨的环境气氛。小说是讲究氛围的,但我们不应忘了这氛围就是当时中国官场上的社会环境,也是当时华、夏两家母亲生活的范围。这种凄惨的小说氛围揭示了华、夏两家人物悲剧的根源,有力地控诉了当时万恶的旧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革命色彩,也使鲁迅“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与安特莱夫“虚无主义、悲观主义”者有一个显著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