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上、下相图形的幅值和波形宽度为什么不对称?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13:50:24
我只知道其中一个原因:
神经干的粗细不对称~~
但是其他原因就不清楚了~~~
麻烦高人指点!!

幅值和波形宽度不对称的原因:两个测量电极的相距距离不够长。当兴奋从第一个引导电极所在位置传导到第二个引导电极之后,第一个电极处并未完全恢复静息电位,而第二个电极处产生负相动作电位,两者产生叠加。净结果就是第一个上相图形的波形宽度减少,而下相图形的幅值降低,上下相图形不对称。即在原来两相对称的基础上,拖动负相向前,产生叠加后的图形。

双极纪录法”做了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实验后, 却不知道如何解释双相和夹伤神经尾端后单相产生的原理:
答:
A. 在神经未受刺激时,电位计固定在零位不动。(安静时的神经干表面没有电位差存在)
B. 给神经干左端一个适当刺激,短时间内,电位计的指针将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波动。(解释:刺激使神经干受刺激部位产生了一个向右传播的负电位,神经干从受刺激部位开始,电位依次变负,当测量电极A下方的神经段变负时,该处的电位比B电极处低,两电极间出现了电位差,引起电位计指针向左摆动。当它处于A,B之间时,两电极之间不再有电位差,于是电位针指针回到原位。同理可解释B点兴奋时指针的摆动。)
C. 把指针摆动的情况绘成以时间为横坐标的曲线,则得到双向动作电位。(解释:安静时神经干表面没有电位差存在,当电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受刺激部位产生了一个向右传播的负电位,当测量电极A下方的神经段变负时,AB两者间出现电位差,A<B,形成第一相的上升支(习惯上将负信号在图形上用上支表示);当负性电变化继续向右侧移动时,两电极之间无电位差,则出现双相动作电位第一相的下降支,同理可解释第二相的形成机理。)
D. 单相动作电位:将AB间用药物阻断或夹伤,使兴奋不能传导到B点,则出现一个单相动作电位。
在一定范围内, 动作电位为什么会随着刺激强度变大而变大:
答:神经干动作电位由多根神经纤维的Ap复合而成。因为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随着强度↑,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所以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当所有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就不再变化。这与“全或无”不矛盾,因“全或无”是针对单根神经纤维而言的。

正负导电极距离太近,正相波的复极化受到负波去极化的影响,相互叠加,波形上看上去,正相波波宽变窄,波幅较长,而负相波相反。

主要是两个原因1.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