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如何密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5:07:57

舱外航天服类似一个小飞行器,因为它有自带供电、气源、制冷和空气控制等技术,能独立实现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
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120公斤,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可靠系数0.997,可在太空环境下工作4小时,具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及舱外通信功能,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神七”飞行任务需要。
在“神七”气闸舱里,有2套舱外航天服,分别为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研制的“海鹰”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头盔、服装、手套和靴子组成,其主要功能有:空间环境防护,包括真空压力防护、空间热防护、空间辐射与微尘流防护;工效保障,包括操作工效保障、视觉保障;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包括供氧调压、通风净化、主动遥控等。
在技术上,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主要有以下几个难点:活动密封技术、高度集成、安全可靠性设计技术、地面模拟试验。之前,只有美、俄两国有舱外航天服。
航天服的左臂上印着鲜红的国旗,右臂上有两个大字:“飞天”。,“飞天”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整体设计和各部件的设计、组装都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接近国际水平如果忽略“暗藏”在航天服上的种种“机关”,“飞天”很像一件加厚、特大码的羽绒服。服装通体纯白,躯干像盔甲,四肢像面包。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和靴子,背上还有一只1.30米高的大背包。
那么,舱外航天服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从内到外,舱外服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外层的防护材料可耐受正负1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变化,堪称国内最贵的服装面料。 服装上肢(袖子)和下肢(裤腿)的长度可以根据每个航天员的身长进行调节。通过调节大小,一套航天服可以用于不同身材的航天员,身高1.60米-1.80米的人都可以穿。
——最里面一层是舒适层,它是用特殊处理过的棉布制成,最大特点是绝对不起静电,因为舱外服里面是纯氧,一有静电就会着火。
——备份气密层,由1毫米左右的橡胶板构成,与上肢等关联结构粘贴在一起,形成相匹配的形状。
——主气密层,这一层所用的橡胶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