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寒风吹彻 读后的感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4:13:22
谁有读完《寒风吹彻》后的感受,要和读后感差不多,谢谢了

“孤寂”,它总是带着一丝苍凉,正如隆冬中的一株腊梅,惊涛骇浪下之一叶扁舟或是狂风暴虐里的一张纸片。事物是无助的,人呢,亦是如此。
冬日飞雪的日子中,刘亮程说:“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似乎”、“漠不关心”、“好像”是他对自己心境的描绘,但他也更明白自己内心中没有“似乎”、“漠不关心”与“好像”,他对一切必须关心,因为自己肩负生活
的重担。
生活对人不是间接而是确切的现实,不容回避,人也无从回避,因此“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他只能关心着严酷的现实,然后面对它、经受它以及尽其所能地解决它。于是“我劈好足够烧半个月的柴禾”,可是“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
天”。
面对现实、改变现实都存在着压力,唯一不同的是面对压力就似“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一样“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而改变时付出的努力并不能完全缓解即将面临的新现实——“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
是追忆抑或是审视。时空回到十六年前,“寒冷”随着作者的笔触越加形象具体,孤独、无助、天气的严寒、生活的困苦、缺少家的慰藉,构成着那寒风吹彻中作者心中永远的冷。
“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姑妈没有等到春天,寒风由吹彻变成了席卷,带走了生命、亲情、暖(希望)……
“消极”是同窗们读毕文章后的感受之一,我想这种感觉与文末最后一节“我知道这一时刻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有一定关系。不过,文章主体传递的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很好地传达着人生况味,揭示出生活的本色。它固然无法称之为美好,不过将其完全表露于苍凉的文字间也正造就着文章最大的亮色。更何况了解生活远比沉浸于安逸生活来得重要。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