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五铢小平直读的特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3:30:03

直读五铢断代尚有争议。
横读五铢;五字在穿有边,铢字在穿左边,
传形五铢:五字在穿左边,铢字在穿右边。
直读五铢;五字在穿上边,铢字在穿下边。

“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五铢”钱在中国前后流通了739年,数量浩瀚,品种繁多,除面铸年号、背铸地名的五铢钱外,钱币界一直对两汉——三国曹魏——晋五铢——南北朝五铢断代颇有分岐,笔者根据近20年集藏实践浅谈陋见,仅作一家之言。

西汉五铢延续元狩五铢(含平背五铢、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帝五铢而来。东汉五铢又延续了更始五铢——光武铜铁五铢(仿西汉制式)——灵帝四出五铢——董卓小五铢币制。

元狩五铢最初形制是同汉文帝半两钱接轨的平背五铢,铸造不精,面背无内外廓,这就是五铢钱的雏形。至于郡国五铢有人以为就是平背五铢,本人以为应是汉武帝最初允许各宗亲诸侯国的自铸币,开始形成外廓,窄轮穿,铜色昏暗之类币。汉武帝元鼎二年为改变币粗劣轻薄、商民拒用状况,下令币制改革,铸出以赤铜为廓边、无毛刺、规范工整的钱体,此钱特征是“铢”侧厚、“五”侧薄,呈倾斜式,史称“赤仄五铢”,又叫“子绀钱”。由于诏令以一当五收回郡国五铢,商户不乐意,且操作不便,元鼎四年武帝只好又下令收回。所以至今“赤仄五铢”难寻。

为根本解决币制,汉武帝再铸钱币,规定官炉铸造,史称“上林三官五铢”。此为汉币标准模式。该币特点是“五”字中间两行直,“铢”字金旁顶似等腰三角形,“铢”字朱旁方折。此币投入市场商民称便。此币经历代汉帝相继鼓铸,流传甚广,今所见汉五铢十有九为该式。

西汉中期宣帝时将该币外廓稍加宽,“五”字比上林三官五铢交叉更弯曲,“铢”字头呈三角形。钱文笔划细致,地张平整,钱面穿上一横、穿下一星点或一月作记号,钱币界称为“宣帝五铢”。

东汉之始,淮阳王刘玄铸更始五铢,汉光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光武十六年铸“铜五铢”,样式仿西汉“上林三官五铢”和“宣帝五铢”。东汉五铢较西汉五铢轻薄,笔划平弱,“铢”字朱旁上横圆折。东汉五铢最好区别的是,晚期汉灵帝中平二年铸背四斜文到廓币,史称“四出五铢”,面穿四角有决文的称“四决五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