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概括唐太宗时期强化皇权的措施及的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9:58:59
急急~~

1、措施:三省六部制。
  特点:通过分散相权,使之互相牵制,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
  2、三省六部制概述: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3、三省六部制在唐朝的发展演变: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
  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
  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
  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1.三省六部制
2.政事堂会议
特点是:加强君权,削弱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