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福建莆田所发生的巨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0:20:19
速求有关于上面的相关资料····还有中学生应尽的责任·····

莆田置县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至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兴化军治从仙游游洋迁来莆田,始建莆田城。城四周总长2里又31
  0步,叫子城。同时建古谯楼,作为子城的城门和城楼,外筑土城以障
  之。宋宣和三年(1121年),再次筑城,城的周长7里又83步,城墙高
  约1.5丈,基厚7.5尺,改土墙为砖墙。(砖每块长约30公分,宽约2
  0公分,上面刻有“兴化府”三字)。引北河水为护城河。同时开辟四
  个城门,其始名是:东门为“望海”,西门为“肃清”,南门为“迎和
  ”;北门为“望京”。各个城门都建有城楼,规模颇为壮观。其后,莆
  田城曾几次整修,还修筑为石城。它在抗日战争期间的1937年全部拆毁
  。因之,莆田城的“四大门”的沧桑,大抵是这样的。
  东门 始址在鱼市下的义海坊(今东门兜),名叫“望海门”。到
  了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重新修建城门时,改名为“镇海门”。为什
  么把“望海”改为“镇海”呢?据云因其地出东门即是古白湖(今阔口
  ),为宋代海上贸易商船从兴化湾进口货物的聚散地,形成繁盛的水市
  码头,故改“望海”为“镇海”,则更有“镇海波、求平安”之意。1
  937年拆城时,仅存一块“镇海门”三字的石额。
  西门 始址在雷山,名叫“肃清门”。因此雷山巷古时名叫旧西门
  街之故。到了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拓建为石城时,把西门移建于乌
  石街西、东岩山南麓(即今西门巷)。隆庆五年改名为“永清门”。清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改名为“来凤门”。1937年拆城时,仅存“
  来凤门”的石额,下款有小字:“乾隆甲寅岁季春月谷旦”。这块石额
  今存于莆田市博物馆。
  南门 南门的门额原书为“迎和门”。隆庆五年修城时,改名为“
  望仙门”。原来在宋宣和时,因此门以南对壶公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
  山),故改名为“望仙”。明洪武十二年辟城时,又改名为“迎仙门”
  。更耐人寻味的是:南门的建筑规模比东、西、北三个城门为小,为什
  么呢?因为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