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14:25:16
当进行到搅拌之后离心的时候
会发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高或者低!~
那么什么时候为高什么时候为低啊!~
我做练习的时候做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为0.8%
这高吗?

1、用35S标记的实验中,沉淀物中为什么会出现很低放射性?

2、用32P标记的实验中,上清液中为什么会出现很低的放射性?

对于这两个问题,教材和老师用书上都没有作出解释。要正确解释这两个问题,需要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在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增殖。T2噬菌体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在它的头部内含有DNA。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磷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Alfr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侵染上述大肠杆菌,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质中含有35S的噬菌体。用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感染细菌就可以根据其放射活性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被感染的细胞上定位。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噬菌体注入细菌细胞内的是32P标记物而不是35S标记物。
第一个实验是把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吸附几分钟后,离心除去没有吸附上的噬菌体,收集沉淀(噬菌体—细菌混合物),将沉淀悬浮后再一次离心,收集上清液和沉淀,分别测定放射性活性,发现80%的放射活性存在于上清液中,沉淀中只有20%的放射活性,这是由于在在这期间大部分吸附的噬菌体已经将其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与细菌解离进入上清液,但仍然有少部分留在细菌细胞壁上,后来证明沉淀中的20%放射活性确实是由于尾丝与细菌表面结合太紧,以至于搅拌器也不容易把它除去。

用32PP标记的噬菌体和细菌混合,用上述方法同样处理后实验结果差别很大,70%的放射活性在沉淀里,而30%的放射活性在上清液里。在上清液的30%的放射活性可能是由于搅拌细菌时破裂产生的。(几年后发现有些缺损噬菌体粒子不能将其DNA注入到细菌中去)。把这些沉淀悬浮在生长培养基中重新保温,发现能够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细菌同时也具有从亲代噬菌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