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有什么看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6:47:31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曲邑人。孔子十五岁立志求学,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教学,“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以德为教”。他认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灵,人才必须经过教育培养。他最早讨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似的,个性差异是后天造成的。所以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一个故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 “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他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